【三寸不烂之舌的意思】“三寸不烂之舌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、口才极好,能够用巧妙的语言说服他人或表达观点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,最早见于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中对毛遂的描述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三寸不烂之舌 |
拼音 | sān chùn bù làn zhī shé |
出处 | 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 |
释义 | 形容人能说会道,善于言辞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表达能力 |
近义词 | 妙语连珠、能言善辩、口若悬河 |
反义词 | 默默无言、笨嘴拙舌、词不达意 |
二、出处与典故
“三寸不烂之舌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,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自荐的故事。当时赵国面临危机,平原君要选二十位门客去楚国求援,毛遂主动请缨,并在谈判中表现出非凡的口才,最终成功说服楚王出兵援助赵国。
“三寸不烂之舌”原本指的是毛遂的舌头,后来演变为形容人有出众的口才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示例 |
职场沟通 | “他在会议上表现得非常出色,真是三寸不烂之舌。” |
学术辩论 | “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成功反驳了对方的观点。” |
日常交流 | “你这话说得真有道理,简直三寸不烂之舌。” |
四、延伸理解
虽然“三寸不烂之舌”多用于褒义,但有时也可能带有贬义,比如当某人过于花言巧语、言过其实时,也可以说他“三寸不烂之舌”,暗示其说话浮夸、不实在。
五、总结
“三寸不烂之舌”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语言艺术的重视,也反映了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。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正式场合,良好的口才都是一种重要的能力,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历史故事,欢迎继续提问!